界面新聞記者 | 陳振芳
界面新聞編輯 | 文姝琪
傳言終成現實,大潤發母公司還是被阿里賣了。
1月1日晚,阿里巴巴集團發布公告,宣布子公司及NewRetail與德弘資本已于2024年12月31日達成交易,以最高約131.38億港元出售所持高鑫零售全部股權,合計占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.7%。至此,阿里全面清空了該公司所有股份。高鑫零售為大潤發和歐尚在中國的母公司。
早在出售銀泰之時,業內就不時有聲音在傳大潤發即將被賣,如今靴子落地。不到半個月,阿里接連出手兩大新零售業務,引發行業側目。與上次清空銀泰股份一樣,阿里仍舊在“打折”出售。
公開資料顯示,阿里巴巴收購高鑫零售先后花費504億港元。2017年首次入股投入約224億港元,獲得高鑫零售36.16%的股份,成為其第二大股東。2020年,阿里再次花費280億港元增持,共持有高鑫零售約72%股份。兩次交易完成后,阿里巴巴成為高鑫零售控股股東。至此,高鑫零售從香港聯交所私有化退市。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也在2021年卸任高鑫零售CEO,阿里任命新的管理團隊,全面主導高鑫零售的日常運營,完全融入阿里生態。
公告顯示,阿里這次的出售交易額為131.38億港元,這也意味著,這筆交易虧損約372.62億港元。這還不包括這些年阿里在該業務中的技術和資源注入。
阿里近年來的零售業務布局和戰略調整,尤其是對高鑫零售的收購與出售,勾勒出其在新零售領域的探索軌跡和戰略轉型。
作為中國零售業的巨頭,大潤發在1996年由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梁在中國臺灣創立,并迅速拓展至大陸市場。截至2024年3月底,該公司擁有472家大賣場、32家中型超市以及3家M會員店,總經營面積超過1350萬平方米。然而,這家在三四線城市擁有強大線下網絡的零售商,最終成為阿里新零售戰略的重要試驗田,在2025年初畫上句號。
2016年,不滿足于線上電商,阿里提出新零售戰略,主張通過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推動線下零售升級。同時將阿里業務進一步布局到線下,銀泰和大潤發先后進入阿里的“視線”。
收購高鑫零售不僅是阿里布局“新零售”的關鍵一步,也被視為其與京東等競爭對手爭奪線下零售市場的重要戰略。
收購后,大潤發的門店逐步整合到阿里的生態體系中,例如通過盒馬鮮生、天貓超市、淘鮮達等數字化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。通過這次收購,阿里試圖通過大數據、云計算等技術,推動大潤發的數字化轉型,同時阿里獲得龐大的線下零售網絡。部分大潤發成為阿里“新零售”試點,所有門店上線天貓超市,為附近居民提供即時配送服務。
一系列嘗試雖然增強了大潤發的數字化能力,但傳統零售與電商融合的難度遠超預期,尤其是在資源配置、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行為變化的背景下。
疫情期間,供應鏈中斷、物流受阻以及消費者購物習慣向線上的遷移,加劇了高鑫零售的經營壓力。在2022和2023財年,高鑫零售的凈虧損分別超過9.75億元、6.63億元。
直到2024年上半年,高鑫零售終于扭虧,高鑫零售半年營收為347.08億元,同比下降3%;毛利為85.26億元,同比下降4.1%;凈利潤為1.86億元,實現扭虧。
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的決定,實際上是其整體戰略調整的一部分。
早在2014年3月31日,阿里宣布以53.7億港元(約合6.92億美元)收購銀泰商業25%的股份,成為銀泰商業的單一最大股東。此舉標志著阿里正式進軍線下零售,開始與傳統零售商展開深度合作。
2017年6月,阿里正式全面私有化銀泰商業。阿里聯合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,提出以每股10港元的價格私有化銀泰商業,這一交易對銀泰商業的估值約為198億港元(約合25億美元)。阿里持有銀泰商業的73.84%股份,其余股份由沈國軍及相關財團持有。私有化完成后,銀泰商業從香港交易所退市,成為阿里的全資子公司。
2024年12月17日,阿里剛剛將銀泰100%股權出售給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,作價74億元,該交易錄得虧損約93億元。?
這一收購方式也與后來的高鑫零售相似。
而公司高層的發言,顯示阿里內部甩掉包袱的決心。2024年2月7日,阿里董事會主席蔡崇信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,傳統實體零售業務并非阿里的核心業務,退出此類業務是合理的戰略選擇。從2024財年至今,阿里已經退出了價值17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。
經過近十年的實踐,阿里逐漸意識到其核心競爭力仍然在于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、AI驅動的科技業務以及全球化商業網絡。在未來十年的重要優先級中,阿里明確表示將更專注于這三個方向。
高鑫零售的出售不僅是一次財務上的損失,更反映了阿里“退場”新零售。通過收購高鑫零售,阿里積累了關于傳統零售與數字化結合的經驗,同時也認識到在低線城市推動數字化轉型的復雜性。
過去幾年,阿里還通過其他方式布局線下零售,包括銀泰商業、盒馬鮮生、聯華超市以及天貓小店等。其中,盒馬鮮生作為阿里自建的“新零售”品牌,表現出更強的增長潛力。而銀泰和大潤發的全面出售也顯示,阿里正在逐步退出與其核心業務不夠契合的資產,以及組織內部對這部分的業務的決心。
過去一年,中國互聯網公司不斷強調“聚焦主業”“梳理業務”,其背景在于增長見頂,消費不振,于是企業家們不得不放棄試驗,收縮野心。